一本道在线观看,本道电影观看一本色道久久久,日本一本本道久久

<output id="dbfp3"><strike id="dbfp3"><ins id="dbfp3"></ins></strike></output>

<dl id="dbfp3"></dl>
    <p id="dbfp3"></p>

    《中國衛生報道》欄目

    《中國衛生事業管理》雜志融媒

    全國衛生健康系統唯一學術與藝術融和的網站

    協辦單位:

    * 皖南醫學院 * 揚子江藥業

    * 山東省千佛山醫院

    * 齊魯制藥 * 四川大學華西醫院

    協辦單位:

    * 皖南醫學院

    * 揚子江藥業

    * 山東省千佛山醫院

    * 齊魯制藥

    * 四川大學華西醫院

    微信號

    公眾號

    宣傳合作:18766191639

    微信號:zgwssygl

    投稿郵箱:zgwsxsyys@163.com

    管理與文化

    管理與文化

    當前位置: 主頁 > 管理與文化 >

    以新醫科建設為契機 推動醫學教育創新發展

    發布日期:2022-07-11 09:46:54 來源:中國衛生學術與藝術網 閱讀量:

                                       以新醫科建設為契機 推動醫學教育創新發展

                                                  王 辰 馬 超  (北京協和醫學院,北京  100000)


    [摘 要]醫學教育是醫學衛生健康事業之本。新醫科建設契合健康中國戰略、創新型國家發展戰略以及教育強國戰略要求。近年來,醫學教育戰線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教育和衛生健康的重要論述,搶抓機遇,銳意改革,推進新醫科建設取得顯著成效。



    [關鍵詞]新醫科;醫學教育;健康中國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始終把人民健康放在優先發展的戰略地位,將推進健康中國建設作為黨對人民的鄭重承諾。新醫科建設契合健康中國戰略、創新型國家發展戰略以及教育強國戰略要求。近年來,醫學教育戰線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教育和衛生健康的重要論述,搶抓機遇,銳意改革,推進新醫科建設取得顯著成效。



    堅持“四個面向”,深刻把握“新醫科”建設的重要性



    醫學衛生健康事業關乎國家安全、經濟發展、社會文明和人民福祉,其重要意義涵蓋了“四個面向”中“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經濟主戰場、面向國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的全部內容。醫學是為恢復、維護、增強人的健康而發展出的知識、技術、藝術、學術體系。醫學從促進、預防、診斷、控制、治療和康復(簡稱為“促防診控治康”)六個方面照護健康。衛生是依據醫學及相關學科的原理,為恢復、維護、增強人的健康所采取的行動。健康是人的一種良好的生命狀態,包括生理健康、心理健康、人際和諧和環境友好四個方面。醫學教育是醫學衛生健康事業之本。新醫科建設承擔著為健康中國培養人才之歷史使命,關乎我國醫學衛生健康事業之未來。我國以新醫科建設為契機,推進了一場深刻的醫學教育變革,構建起秉承世界先進文化、因應中國現實情況、解決中國實際問題、可有力支撐健康中國建設的現代醫學教育體系與機制。


    醫教協同,系統謀劃“新醫科”建設新格局



    為推進醫學教育改革,加強醫學人才培養,教育部和國家衛生健康委等多部門密切協同,合作謀劃布局,構建了新醫科建設的工作機制。2017年7月,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于深化醫教協同進一步推進醫學教育改革與發展的意見》,明確提出深化醫教協同,創新體制機制,構建起了“5+3”為主體的標準化、規范化醫學人才培養體系,全面提升醫學人才培養質量。教育部和國家衛生健康委在2012年啟動的“卓越醫生教育培養計劃”(1.0版)的基礎上,2018年又聯合國家中醫藥管理局發布了“卓越醫生教育培養計劃2.0”,持續深化院校醫學教育教學改革。此后,教育部在2019年4月召開的“六卓越一拔尖計劃2.0啟動大會”上成立了新醫科建設工作組,為新醫科建設提供了組織保障,開啟了全面推進新醫科、加快醫學教育創新發展的新格局。2020年7月,國務院辦公廳又發布了《關于加快醫學教育創新發展的指導意見》,明確提出要以“四新”引領醫學教育創新發展,以新理念謀劃醫學發展、以新定位推進醫學教育發展、以新內涵強化醫學生培養、以新醫科統領醫學教育創新,成為我國醫學教育發展史上戰略性、綱領性、引領性文件,為新時代我國醫學教育高質量發展指明了前進方向。


    多措并舉,提升醫學人才培養質量



    近年來,教育部深化新醫科建設,統領醫學教育創新發展。在“大醫學、大衛生、大健康”的概念引導下,新醫科強調從治療為主向生命健康全周期的理念轉變,對原有醫學專業提出了新要求,并積極推進醫工、醫理、醫文融通,發展醫學新專業。



    醫德為先,落實立德樹人教育理念。醫者德為先,立德樹人的教育理念在醫學教育中有天然的首要地位。各醫學院校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教育的重要論述和全國教育大會精神,落實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關于深化新時代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改革創新的若干意見》,深入實施《高等學校課程思政建設指導綱要》,結合醫學專業的特點開展課程思政建設,將思政教學和醫生職業素養的培育融入到醫學專業課程學習中。同時,各地方和醫學院校也廣泛開展了課程思政教學能力培訓和交流,形成長效機制,有力地促進了立德樹人教育理念在醫學教育中的落實。一是支持高水平醫學院校的學科建設。2017年,21所高校的42個醫學相關學科列入“雙一流”建設學科名單,支持建設高校以建設學科為基礎,加大優勢學科建設力度,推進臨床醫學等醫學相關學科建設。2019年,首批285個醫藥類國家級一流本科專業建設點獲得認定,占全國首批國家級一流專業的7%。教育部鼓勵舉辦醫學教育的中央部門所屬院校適度擴大本科醫學類專業招生規模,同時擴大臨床醫學等專業學位博士招生規模,增加優質人才供給。二是加強高水平公共衛生人才培養。2020年,教育部將公共衛生、流行病與衛生統計學、傳染病預防控制、病原與傳染病防控等4個二級學科或學科方向納入“國家關鍵領域急需高層次人才培養專項招生計劃”支持范圍,并會同國家衛生健康委批準北京大學、吉林大學、哈爾濱醫科大學等11個單位立項為高層次應用型公共衛生人才培養創新項目單位,加強高層次應用型公共衛生人才培養。北京協和醫學院將原公共衛生學院更名為“群醫學及公共衛生學院”,建立了群醫學學科和相應的教育體系,聚焦于新冠等傳染病及重大慢病防控研究的群醫學實踐,并積極參與科研成果轉化及為國家建言獻策,制定公共衛生政策。三是加大全科醫學人才培養力度。各高校圍繞“培養在農村醫療衛生機構從事全科醫療的高素質衛生人才”這一總體目標,積極探索全科醫學人才培養模式改革,全力打造符合全科醫學教育規律的特色育人平臺,提升全科醫學的教學水平。四是提高高職人才培養質量。在2019年12月教育部、財政部公布的《中國特色高水平高職學校和專業建設計劃建設單位名單》中,9所醫藥類高職院校、10個醫藥相關高水平專業群入選(涵蓋護理、臨床醫學、中藥學、藥學),打造衛生健康相關產業技術技能人才的培養高地,提高了教育對健康養老產業相關領域的人才支撐能力。



    課程為本,建設一流醫學“金課”。高質量的課程是醫學教育的根本。教育部在2018年新時代中國高等學校本科教育工作會議上明確提出“淘汰水課”“打造金課”、啟動一流本科課程建設“雙萬計劃”以來,全國各醫學院校積極響應教育部《關于一流本科課程建設的實施意見》等文件,開展醫學類“金課”建設。在2020年首批認定的全國5118門“金課”中,共有596門醫學類課程,占總認定課程數的11.65%,課程類型涵蓋線上一流課程、虛擬仿真實驗教學一流課程、線下一流課程、線上線下混合式一流課程和社會實踐一流課程,達到了課程類型全覆蓋。



    臨床為重,強化醫學實踐技能培訓。臨床實踐技能是醫護學生必須掌握的執業基本能力,也是醫學教育的重點關注內容。教育部、國家衛生健康委批準了74家高校附屬醫院為首批國家臨床教學培訓示范中心,在本科生臨床實踐教學、研究生培養、住院醫師規范化培訓及臨床帶教師資培訓等方面發揮示范輻射作用,帶動提升我國臨床實踐教學基地教育培訓水平。自2010年開始,教育部舉辦了10屆中國大學生醫學技術技能大賽,建立了校賽、區域賽、全國賽三級競賽體系,每屆大賽有80%的醫學生參加競賽,推動高校進一步重視臨床實踐教學,編寫出版了《中國醫學生臨床技能操作指南》,構建了科學規范的標準化臨床技能訓練體系,培養了一批臨床實踐教學骨干師資,增強了醫學生臨床實踐能力、溝通能力和團隊合作精神。



    創新為源,發力復合型拔尖醫學人才培養。創新是醫學與生俱來的基因。在新醫科的引領下,全國各高校結合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建設,積極嘗試多種創新模式,探索復合型拔尖創新醫學人才的培養機制。北京協和醫學院在教育部和國家衛生健康委的支持下,從2018年開始啟動“4+4”試點班,面向全球高水平大學招收優秀本科畢業生攻讀醫學博士學位,得到了國內外高水平大學本科生的積極響應,除了生命科學專業之外,還吸引了越來越多的理工科和人文社會學科的優質生源,初步實現了“納愛醫者學醫從醫、納多學科背景者學醫從醫、納天下賢才學醫從醫”的辦學初衷;同時,通過臨床博士后等機制支持優秀醫學生的畢業后教育和職業發展,積極探索高層次醫學人才培養的完整體系。北京大學將“臨床醫學+X”作為兩大戰略性交叉學科布局之一,依托大學多學科綜合優勢,以臨床醫學需求為牽引,打破學科壁壘,全面推進新醫科建設,促進醫學學科內部有機融合,面向國家重大需求和重大問題,建設一批跨學科新體制中心,打造跨學科協同創新平臺。



    質量為根,培育醫學教育質量文化。質量文化建設是醫學教育的根本保障。經過10余年來的不斷努力,2020年6月,教育部臨床醫學專業認證工作委員會正式獲得世界醫學教育聯合會(WFME)醫學教育認證機構認定,實現了我國醫學教育領域具有里程碑意義的重大突破,標志著我國醫學教育認證質量得到國際認可,具有中國特色、與國際實質等效的醫學教育認證制度成功建立。目前已基本完成了本科臨床醫學專業首輪認證全覆蓋,正在全面推進護理學、中醫學等專業認證工作。通過臨床醫學專業認證,促進了《本科醫學教育標準》的貫徹落實、各醫學院校教學軟硬件水平的提升和質量監督體系的建設,醫學教育質量文化深入人心。



    布局未來,開創醫學教育創新發展新局面



    當前世界處于百年未有之大變局,醫學教育也面臨著空前的挑戰和機遇。各層次、各類型的醫學人才如何培養、體系與機制如何改革,需要全國各地的醫學院校多方參與、積極探索,以新醫科建設為指引,共同推進醫學教育創新發展的新局面,真正實現“燦爛其職業前景,吸引其優秀生源,嚴格其培養過程,產出其優秀人才”。



    進一步提升院校醫學教育質量。一是繼續優化醫學相關學科專業結構。按照醫學教育的基本規律,將兒科、精神、麻醉等二級學科回歸畢業后教育。通過進一步優化醫學相關學科專業結構,厘清醫學教育層級設置,分層級培養各類型醫學人才,更好地適應我國“大醫學、大衛生、大健康”的發展需求,為健康中國筑牢人才基礎。二是統籌規劃醫學院校設置,科學調控招生規模,提升生源質量。根據新醫科建設的要求,緊密結合國家社會發展需要、醫學教育資源狀況和衛生健康行業部門意見,對醫學院校的設置與招生規模加強規劃審批,引導高校合理確定醫學招生規模,確保生源質量和人才培養水平的提升。三是推行現代醫學教學模式。醫學的本質在于“促防診控治康”一體。醫學院校應盡快轉變為以健康、人為中心,重在勝任力培養,學科融通式的現代醫學教學模式與體系。同時,通過師資培訓,讓學生實現與未來職業環境中的情形、情境、情景相仿的教學。四是強化醫學生臨床實習質量。通過將院校教育和畢業后教育進行貫通設計,創新體制機制,將住培、專培和研究生的培養相結合起來。同時進一步重視和加強醫學生臨床實踐能力的培養,提升實習質量,確保與住培的順利銜接。



    進一步促進院校教育與畢業后教育的緊密銜接。要完善同等學力人員申請臨床醫學碩士專業學位學科綜合水平考試的考察內容,在考察臨床能力的同時,加強對科學研究、健康促進、醫德醫風、感染防控等知識的考察,進一步提升住院醫師以同等學力申請臨床醫學碩士專業學位的質量。



    加強創新型醫學人才培養。鼓勵舉辦8年制醫學教育的院校結合各自特色優勢,創新招生和培養模式,招收真正熱愛醫學的、具備多學科背景、對職業選擇和人生志向有把握的優秀生源,培養多學科背景的復合型高層次醫學拔尖創新人才。在此基礎上,通過與高水平科研機構的協同合作,創新“醫科協同”的培養機制,積極探索高層次醫學人才培養的完整體系和有效銜接機制,通過臨床博士后制度、“M.D.+Ph.D.”(醫學+理學博士)、“M.D.+Dr.PH.”(醫學+公共衛生博士)雙博士制度等途徑吸引和培養優秀畢業生成為醫學領軍人才,以提升我國醫學科技的核心競爭力。作為創新型醫學人才培養的破局之道,相比于之前提出的“醫學+X”或“X+醫學”,可稱之為“X+醫學+Y”模式,更能夠充分體現和符合高層次醫學人才的成長規律。



    優化醫生職業發展路徑。依國際通例,實行“主診醫師負責制”,并分設職業職稱與學術職稱體系。在職業職稱上,住培結業即可聘為專業主診醫師,專培結業即聘為??浦髟\醫師,作為臨床醫師終身職業職稱;在醫學院校附屬醫院,另外設置并行的學術與教學職稱路徑,明確醫生職業發展規劃,讓醫生在不同路徑上清晰、有序發展。



    [本文為中國工程院咨詢研究項目#2019-ZD-24“中國醫學教育與醫生職業發展策略研究”的研究成果]



    【作者:王辰 馬超,單位:北京協和醫學院,王辰為中國工程院副院長、中國醫學科學院院長、北京協和醫學院校長】

                                                               

    來源:原載2022年第12期《中國高等教育》

    編輯:瑪 雅

    審核:治 鑫

    通聯:吳 靜



    友情鏈接:
    一本道在线观看,本道电影观看一本色道久久久,日本一本本道久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