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驗交流
發布日期:2022-11-04 21:59:22 來源:中國衛生學術與藝術網 閱讀量:
人才是中醫藥發展的第一資源。黨的十八大以來,國家中醫藥管理局全面加強中醫藥人才隊伍建設,為振興中醫藥發展樹立“排頭兵”,培養“生力軍”。
4部委聯合印發《關于加強新時代中醫藥人才工作的意見》,國家中醫藥管理局首次召開全國中醫藥人才工作會議。一批批中醫藥人才在國家實施的中醫藥人才岐黃工程支持下茁壯成長……
十年來,中醫藥人才規??偭砍掷m增加,素質不斷提高,服務能力顯著提升,發展機制不斷完善,為中醫藥傳承創新發展提供了堅強的人才支撐和保障。
高位推動:打造高水平的新時代中醫藥人才隊伍
7月28日,全國中醫藥人才工作會議在福州召開,這是新中國成立以來國家中醫藥管理局首次召開的人才工作會議。
我國中醫藥人才隊伍現狀如何?各地在中醫藥人才培養和評價方面有哪些有益探索?新時代需要怎樣的中醫藥人才?會上,來自五湖四海的中醫藥工作者們建言獻策,讓“第一資源”激發中醫藥發展的“第一動力”。
“岐黃工程”的實施也是國家中醫藥管理局高位推動的重大成果。2017年以來,國家中醫藥管理局先后實施中醫藥傳承與創新“百千萬”人才工程(岐黃工程)、中醫藥特色人才培養工程(岐黃工程),通過創新體制機制、優化政策環境、強化保障措施,以提升中醫藥臨床服務能力和科技創新能力為核心,搭建不同層級的中醫藥人才培養平臺。
遴選培養10名岐黃工程首席科學家、249名岐黃學者和青年岐黃學者,1500名中醫臨床優秀人才,5000余名中醫藥骨干人才,建立了領軍人才、優秀人才、骨干人才梯次銜接的高層次中醫藥人才隊伍。完善人才培養平臺布局,建設1個岐黃工程國家中醫藥人才培訓中心、30個中醫藥高層次人才培養基地、54個國家中醫藥優勢特色教育培訓基地,為人才成長提供支撐平臺。支持建設15個國家中醫藥多學科交叉創新團隊、20個國家中醫藥傳承創新團隊。
浙江省中醫藥“十百千”人才工程、江西省杏林計劃、河南省仲景工程……在岐黃工程引領帶動下,各?。▍^、市)組織實施了各具特色的省級中醫藥人才培養工程,形成了中醫藥人才培養良好態勢。
注重傳承:建立健全中醫藥教育體系
近年來,中醫“大師班”成為高考志愿中的“香餑餑”,讓不少學子圓了杏林夢。上海中醫藥大學與中國中醫科學院聯合舉辦的“屠呦呦班”、北京中醫藥大學的“岐黃班” ,為培養中醫藥高層次創新人才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各地涌現出“鐵濤班” “任繼學教改實驗班”“劉敏如班”等以國醫大師命名的班級,逐步探索出一條中醫藥師承教育和院校教育相結合的改革之路。
中醫藥院校教育作為中醫藥人才培養的主渠道,是人才培養方面的主陣地。國家中醫藥管理局會同教育部、國家衛生健康委深入推進中醫藥院校教育綜合改革。先后印發《關于醫教協同深化中醫藥教育改革與發展的指導意見》《關于深化醫教協同進一步推動中醫藥教育改革與高質量發展的實施意見》,醫教協同深化中醫藥教育改革不斷推進。
改革成果頗豐。開展卓越醫生(中醫)教育培養計劃改革試點,確定中醫學教育改革項目82個,22所中醫藥院校開展中醫學“5+3”一體化人才培養改革、6所中醫藥院校開展中醫學9年制培養改革,?。ú浚┚止步?1所中醫藥院校,建設794個國家中醫藥局重點學科,培養了一批優秀學科帶頭人和學科團隊……
在健全中醫藥畢業后教育體系方面,2013年,原國家衛生計生委等7部門印發了《關于建立住院醫師規范化培訓制度的指導意見》,標志我國醫師畢業后教育制度啟動建設。2014年,國家中醫藥管理局會同教育部、國家衛生健康委制定中醫住院醫師規范化培訓實施辦法、培訓標準,啟動了中醫醫師規范化培訓工作。遴選確定了268家三甲中醫類醫院作為國家中醫規培基地,支持建設70家中醫規培重點專業基地,累計培訓15.4萬余名中醫醫師。累計評估183家中醫規培基地,促進中醫規培制度建設和培訓質量提升。
在推進中醫藥繼續教育方面,不斷深化中醫藥繼續教育內涵建設,探索開展中醫藥遠程繼續教育,支持中國中醫科學院建設國家級專業技術人員繼續教育基地,面向中醫藥人員開展疫病防治全員專題培訓。擴大繼續教育覆蓋面。每年實施國家級中醫藥繼續教育項目1200余項、省級中醫藥繼續教育項目1000余項,年均培訓中醫藥專業技術人員30萬余人次。
在加強中醫藥師承教育制度建設方面。師承教育規模擴大,師承教育逐步常態化。累計遴選3012名全國老中醫藥專家學術經驗繼承工作指導老師、培養5936名繼承人,建設覆蓋國醫大師、全國名中醫、名老中醫藥專家及基層名老中醫藥專家等各類傳承工作室3582個。推動各省開展覆蓋省、市、縣、鄉各級醫療機構的師承教育項目,建立與職稱評審、評優評先等掛鉤的高年資中醫師帶徒制度,推動師承教育由單個項目向系統化、常態化轉變。
多措并舉:加強基層中醫藥人才隊伍建設
人才缺乏是阻礙基層中醫藥發展的重要因素。國家中醫藥管理局聚焦基層中醫藥服務能力提升需要,多措并舉推進基層中醫藥人才隊伍建設,著力夯實基層基礎,提升基層中醫藥健康服務可及性。
加強基層人才來源供給。持續推進農村訂單定向、全科醫生培訓、轉崗培訓等項目,累計培養中醫專業農村訂單定向生1.5萬人,培訓中醫全科醫生1.2萬人,對1.6萬名中醫館骨干人才、18萬名基層衛生技術人員開展中醫藥知識與技能培訓,提升基層中醫藥人才服務能力。
強化政策引導。會同國家衛生健康委實施全科醫生特崗計劃,鼓勵各地積極招收中醫醫師,引導中醫醫師到基層服務。推動實施基層中醫醫師“縣管鄉用”“鄉管村用”等政策,鼓勵退休中醫師到基層服務。落實基層服務制度,明確中醫醫師晉升副高級職稱應當有累計1年以上縣級以下或對口支援的醫療機構提供服務的經歷。
改善基層人才發展環境。推動印發關于改革完善全科醫生培養與使用激勵機制的意見,對本科及以上學歷、經中醫全科專業規范化培訓合格并到基層工作的,可直接參加中級職稱考試。推動增加基層醫療衛生機構中高級專業技術崗位比例,對基層一線中醫藥專業技術人員實行“定向評價、定向使用”。
完善評價:建立符合中醫藥特點的激勵機制
7月20日,第四屆國醫大師和第二屆全國名中醫表彰大會在北京舉行。30名國醫大師和101名全國名中醫受到中醫藥領域的最高褒獎。作為高層次人才,國醫大師和全國名中醫是引領帶動中醫藥事業發展的“排頭兵”。
目前,國醫大師、全國名中醫評選表彰已成為周期性表彰項目。近年來,中醫藥人才評價激勵機制逐步完善,中國工程院在醫藥衛生學部單設中醫藥組,在院士增選中單列中醫藥組、單列計劃,2019年以來中醫藥領域新增兩院院士6名。各地中醫藥人才評價體系更加突出中醫藥特色,在醫師晉升工作量的要求中,更加突出實踐能力業績導向,側重臨床醫生執業能力的評價。
《關于加強新時代中醫藥人才工作的意見》明確,對臨床人才,重點評價臨床療效,把診斷的準確率、治療方案、病歷分析、合理用藥、診療質量、病人滿意度以及師帶徒情況等作為評價的主要要素;對于基礎人才,重點評價其中醫藥基礎理論研究和原創能力,把重大理論創新、重要學術專著、古典醫籍挖掘成果等作為重要要素;對于科研人才,重點評價其探索疾病規律,解決臨床問題,用現代科學來解讀中醫藥學原理的能力,把主持重大科研項目、創新型代表作、科研成果的產出及轉化等作為評價的主要要素。
來源:中國中醫藥報官方號
編輯:瑪 雅
審核:治 鑫
通聯:吳 靜